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2013年03月01日 20:02:56 来源:原平新原乡太平街学校 访问量:1139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探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少教多学课题学习体会

                    刘文山

     从我儿子的qq空间“说说”中看到这么一段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达不到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学生善于学习,是老师的福气呀!

 学生善学、乐学,就会多学,就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少教多学研究课题,今天,我将本人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与分享,我觉得进行少教多学课题,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概念来源——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1]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3]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查理德(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美国信息化奠基人西门派伯特(Seymour Paper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英国外交大臣 威廉·黑格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四)、成效

    2007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2月,新加坡共有29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二、有感于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教育改革,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改革经验,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创新。主要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少教多学

并非要求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有更高的效益。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即缩减课程内容,为教师致力于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提倡深度学习、反对蜻蜓点水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要求不能贪多求全、单一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批判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很多学生为什么厌学?缺少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还很不够,没有用心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的需要,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目前,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关注和开发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新餐厅使用开始,要把就餐厅改造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专用教室。这就为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发展个性特长打下了基础。

总之,少教多学思想与我们所公认的授人以渔思想是一致的,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追求也在于此。

三、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什么叫少教多学?怎么去少教多学 
     1少教多学就是少讲多 
     如语文教学, 语言是没有道理的――语感的形成 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功夫在诗外 
    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 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 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少教多学就是激发学生得潜能 
     教育心理学,成功学,青少年行为学等诸学科得交叉运用,赏识与惩罚,鼓励与鞭策 
     3、最大的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就是自学 
     我从来未辅导过我的儿子,他是一个理科毕业生,但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不亚于本科历史系学生。 培训班是培训不出作家的,一个真正的 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人的一生都在增长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少教多学对一个现代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对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认识,师生要实现三个主要转化,建构三个世界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与教的活动。活动是促进师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的活动,即师生的差异发展。

1) 课堂教学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①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②教师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教学策略)

③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教学评价)

2、课堂教学师生三个主要转化,

1)知识上的转化

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日常语言到科学语言;

从日常经验到科学概念;从知识到智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体验)

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2)情感上的转化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快乐地学;

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到事业,快乐工作享受人生,体验教师简单、平凡而又崇高的幸福感)

3能力上的转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素质六大系统——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学习元认知系统、学习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从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智慧地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非预设生成再到风格型教师。

3、师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转化过程中,建构三个世界,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1)完整的精神世界(真爱、责任、诚信、自信等)

2)智慧的知识世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实践化)

3)完美的生活世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超越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四、“少教多学”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
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
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
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
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
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
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
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
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
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
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五、真正的人才需具备三种条件

  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后的事,如何能准确算出到时社会职场需要的是哪一类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机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吗?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4G手机就登场了。那时候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十年后的人才,该用什么技能去贡献社会 
  因此,真正的人才应该是: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上述三大目标为重任。上周在《早报?言论》,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只能说: 
  一、教师的少教,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介体,例如建立网站,提供诸多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利用即时通讯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即时和学生直接讨论问题,即时收发文件、图片。这样的老师当然不容易当。 
  二、学生的多学,并不是读多多书、背多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

少教多学确实是一项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的富有睿智的教学策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不少教师霸占讲台,擅长于滔滔不绝,点点面面都要讲。惟恐不讲学生就不知道,考试就考不好,心里不踏实、不放心。认为不讲就是教学失误,常常感叹我都讲了,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殊不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学问和知识,而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否则你知识再渊博,学习再努力,永远是时代的落伍者。少教多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注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它不失为一项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

努力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坚决摒弃大讲特讲之风,少教多学,为学而教,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少教多学是我校今学期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就学校这次的课堂改革,就是贯彻生本教育思想,我希望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改革,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少教不等于少做。课堂少教了,意味着课前老师要多做,就是说课前要更充分地备好课。 
     1、备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备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备教材,应该课前设计好:(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2)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并在探究中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4)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5)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6)渗透哪些教学思想?(7)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备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备学情,老师课前应准备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做出怎样的学习反应;(3)是否乐于、利于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是否能学生提供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的机会等等。 
    (二)、多学是要使学生乐学愿意学 
    1、只有少教,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少教多学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民主价值观。 
 对各小组自学、合作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只有少教 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数学课堂上能及时进行练习反馈,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查漏补缺,故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了节省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他们能有选择的去做,在做完必做的题目之后,再来做选作题。这样有利于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学生有能力点评的,让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倾听,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4、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体会教学,这样学生课堂小结会更深刻。 
 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 

  七、少教多学理念与先学后教理念的比较

 近年来,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可以说愈加重视了。尤其是近年来介绍到国内的“少教多学”理念,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其它理念所不具备的优势。现将两种理念做一对比研究,已变澄清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先学后教”暴露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到什么,教师该“教”什么。而“少教多学”暴露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暴露的是“学会”和“学”到了多少。前者暴露的是“问题”,后者暴露的是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少教多学”在展示学生“多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学”要尽量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学到的共性的东西尽量要少展示,以便节约时间,尽量展示个体收获(“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比可以通过下列图表进行比较:

先学后教”——“先—后—”——(时间)——优势、局限

                                                  

                                                  

                                                 互补

                                                  

                                                  

“少教多学”——“少—多—”——(数量、质量)——优势、局限

洋思的“先学后教”,“教”和“学”有个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几乎说给人一种把“教”和“学”纯然分开的感觉。“少教多学”是“教”和“学”的密切结合,学生展示“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教师参与学生“学”和教师的“教”的过程,“教”和“学”没有明确的时间和过程及环节的分界线。

“少教多学”首先要着眼于课堂,其次才是课外。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练兵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的“少教”转嫁到课外的“多学”。近年来,一些省份的学校,把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错误的把“先学”延伸到课前、课后,甚至于家庭作业都要求“先学”,完全是一种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先学”做得累,负担重,任务大,学习量大,与洋思精神和理念的实质相去甚远,完全是一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严重违背洋思精神的错误做法。

就拿语文文本而言,一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教师问“你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具体学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环节的学生回答的时间要多,要充足,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学环节中“学”到了什么,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个别词语的字音、词义、字形等等,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充分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知识,或是没有学懂的知识,把这些作为“少教”的对象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有效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展示的“多学”可以采用板书,或者投影仪显示的方式。

教师展示:应该“学”什么、“学”多少。

学生展示:真正“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具体掌握的程度如何(尽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对比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师到底学生教给学生什么,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该多教,哪些知识该少教。“少教”即“精教”,不是不加选择的教,而是要“精教”,教师的教要教到关键处,要教得恰到好处(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

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掌握程度,尽量不能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力求有“多学”的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既然接受了国家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教师给学生讲知识,学生学会怎么做题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应当营造民主、合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课堂改革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共勉:

学习与研究——是人一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思想、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是走不远的 

 

  

编辑:刘文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原平市太平街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原平市太平街学校 原平市太平街 827807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